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杭州油灯美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杭州油灯美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油灯儿的做法小吃?
延龄路那儿有个孩儿巷,在巷口那一带,常有大妈坐在家门口摆个炉子做些小吃卖给过路人。有煮卤鸡蛋、卤豆腐干的,最难忘的大概还算“油灯儿”,也有叫“油冬儿”的。面粉、葱花儿做成糊面儿,在铁制的平地小圆勺放一调羹糊面儿加一层萝卜丝,再放一调羹糊面儿,然后放到油里氽。
氽到糊面儿成扁圆形、金***、外焦里嫩、散发出一阵阵葱油香,便起出放在油锅边的铁丝网栏上,等着孩子们馋馋地掏钱。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闹腾,杭州武斗时,父母把我送到老家临海外婆那里躲避。外婆家有一个黑老铁的小油灯盏,扁圆的,盛着菜油,边上放着一撮灯芯草。晚上,为了省电,不点电灯,便在灯盏里加一根灯芯草,点火,燃出个红头黄底的小火豆。
外婆常带上老花镜,做针线。
小火豆悠然地亮着,把黑乎乎的人影放得很大很大,晃在墙上,屋子里会格外温馨。
我直直地盯着油灯。
那灯盏的形状和杭州的“油灯儿”勺子的形状渐渐重合,于是,我自以为是地认为这就是“油灯儿”名称的来由。
甘肃莫高窟敦煌的研究人是谁?
樊锦诗,女,汉族,1938年出生,***党员,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2020年12月29日,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挂牌成立,”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受聘为名誉院长。从1963年,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算起,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工作、研究了58年。
刚到敦煌时,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睡土炕、用土桌、点油灯、喝咸水。南方人樊锦诗克服了严重的水土不服,潜心考古研究。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为敦煌石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她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0多项,为其他石窟寺遗址考古报告撰写提供了借鉴。
在她带领下,敦煌研究院率先建设数字敦煌档案,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让宝贵文物“容颜永驻”。
择一事、终一生,樊锦诗扎根大漠、无怨无悔。如今,83岁高龄的樊锦诗,还在为编写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潜心研究,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追求,为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段文杰。著名敦煌学专家、画家。
他自幼喜爱艺术。1941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1945年毕业后,于1946年随常书鸿来到荒漠的敦煌莫高窟。他把一生的宏达才华都奉献给了敦煌石窟。在文物保护、临摹和研究事业、特别是敦煌石窟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先后撰写发表了学术价值高、造诣深的论文四五十篇,近百万字。尤其对敦煌艺术与道家、儒家思想的结合、中外文化的交流、敦煌艺术的民族风格以及各时代艺术特点和敦煌服饰史等问题有较深的研究,并出版了《敦煌石窟艺术论集》等多部研究专著。
特别是:1990年10月8日第二届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及藏经洞发现90周年纪念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在他的奋斗和全国敦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敦煌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院专家、学者对敦煌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用事实证明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也在中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杭州油灯美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杭州油灯美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