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庆到巫山下道口美食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重庆到巫山下道口美食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诗词中常用柳树意象,表达挽留之意,你还知道哪些含“柳“”字表达离别的诗句?
  2. 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是现在的哪里?地势到底有多险要?

诗词中常用柳树意象,表达挽留之意,你还知道哪些含“柳“”字表达离别的诗句?

带有“柳”字的诗词有:

重庆到巫山下道口美食推荐(重庆到巫山国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绝句》

宋.志南

重庆到巫山下道口美食推荐(重庆到巫山国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重庆到巫山下道口美食推荐(重庆到巫山国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2、《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3、《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杨柳,是描写送别的特定意象。

最早描写杨柳与送别相关的诗,出自《诗经·小雅·***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到了南北朝时,《折杨柳歌五首》中,首次出现了折柳送别的场景,“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因柳,谐音留,外形柔软姣美,依依可人,与送别时恋恋不舍的心境极其契合,正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故此,杨柳成为描写送别的特定景物,折柳送别、奏笛歌唱成为送别习俗,《折柳曲》成为送别思乡的固定曲调。

劳劳亭·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构思巧妙,化物为我,春风会意离别之苦,特意不催促柳条返青,以阻止别离。

堤上柳·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丝,谐音思。杨柳垂丝,编织别离。折柳相送,闺妾断魂。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雨霁气朗,柳色新翠。举杯再饮,西出阳关。最温情的告别,没有歧路沾巾的悲戚,只有肝胆相照的情意。

杨柳枝词·刘禹锡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绾别离。

春风酒旗,行人挥袖。日薄西山,杨柳挽别。用一“绾”(牵挂)字,境界全出。

青门柳·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

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

长条折尽减春风。

最伤心的别离。青青杨柳,满树伤心。离恨送别,柳折春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风洛城,玉笛飞音。声声缠绵,思乡何已?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白云,孤城崔嵬,羌笛幽咽,春风不度。

渲染出悲凉戚冷的氛围,衬托戍卒思乡之情。

(图片来源网络)

谢谢邀答。

诗中常用柳树意象,表达挽留之意的诗句的确不少,因为柳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朴实无华的品质,历来被文人墨客所赞美不绝。据我所知含“柳”字表达离别的诗句有许多,如: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宋代诗人陆游《钗头凤·红酥手》“满城春色宫墙柳”;

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宋代诗人张先。《江南柳·隋堤远》“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隋代诗人无名氏《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南北朝诗人萧纲《咏柳》“垂阴满上路,结草早知春。”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诗人含“柳”字表达离别的诗句真可谓是数不胜数,精美绝伦,这对于现代爱好诗词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惬意的享受!

古人折柳吹笛送别的佳句很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是古战场上,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送别: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煞行客儿。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作用。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较早当推巜诗经.***薇》,比说有一句词:"昔我往矣,相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量运用了柳意象,则是六朝时期,比喻用来挽留与祝福的诗词,裕之著有诗集一卷巜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江边柳》中有"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所表达的是写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船儿系住

宋代朱敦儒巜柳枝》"江南岸(柳枝)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还有戴复古的《清平乐.今朝欲去》

"今朝欲去,忽有留人处,说与江头邦柳树。系我扁舟且住"这句话说的意思,不愿分离,要杨柳留人。

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还遣柳条青“巜劳劳亭》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朋友的离愁和深情厚谊。

岺参的"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施肩吾巜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还送去年离别人。"还有欧阳修的"花光浓烂柳轻明,酌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是现在的哪里?地势到底有多险要?

公元263年,曹魏晋公司马昭以钟会、邓艾为大将兵分三路大举伐蜀。结果钟会十万大军被姜维阻拦在剑阁,邓艾的三万军队却偷渡阴平小道得手,最终率先抵达成都城下,后主刘禅抬棺自缚出降,蜀汉灭亡。


魏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晋公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起兵18万,三路大军攻蜀。

当时,因为宦官黄皓得后主宠信,专擅朝政。姜维进言劝后主杀了黄皓,不纳,姜维为避祸遂屯田沓中。魏军三路大军兵发成都,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姜维,为此战前做了周密的部署:西路邓艾主攻屯田沓中的姜维,东路钟会主攻成都的主要屏障汉中诸城池,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汉中后路。三路大军,各个击破,最后会师成都,完成对成都的全面包围。十八万大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正面攻打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各率三万余人协同作战。

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甩掉欲切断他后路的诸葛绪,与张翼、董厥等北上救援的蜀将会合,并放弃汉中大部分据点全力回防。钟会大军抵达剑阁外时,蜀军据险坚守不战,两军主力就此胶着于此,相持不下。

此时,征西将军邓艾***用以迂为直的谋略,率领手下3万多精兵绕道阴平(今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身先士卒,开山凿路,犹如神兵天降,奇袭江油,深入蜀境,在绵竹大破坚守于此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与长子诸葛尚全部战死,魏军攻占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君臣人心惶惶,最终率领群臣,自缚抬棺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这条千古奇策是曹魏能一战而灭蜀汉的关键,此计的关键之处在于: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分身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钟会大军即可突破剑阁直入蜀境;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可见阴平小道的关键,那么阴平小道在现在的哪里,地势有多险要呢?

阴平小道起于古阴平郡,即今甘肃陇南文县的鹄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全长265公里。长度与《三国志》记载完全一致,地名称呼也与该书记载较为吻合,当是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小道。

阴平小道有多险,《三国志》有一段读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这在古代是一个七百里无人烟,连路都找不到的小道。以至于邓艾偷渡阴平,在粮草不济,将士绝望的情况下,自己身先士卒,以毛毡裹身,从高处推转而下,将士们纷纷效仿,不幸者粉身碎骨,但是大部分的将士都得以***的闯过鬼门关,成为曹魏灭蜀的急先锋。正是因为阴平古道的险,是甘肃进入四川的捷径,历代除了当地农夫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才利用此道。而阴平小道的险要崎岖,草密危岩,多悬崖绝壁的地理特点,也让很多人望而生畏,邓艾、邓忠父子独辟蹊跷,实际上也是做生死之尝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到巫山下道口美食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庆到巫山下道口美食推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