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海美食口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上海美食口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上海菜这么甜,当地人却没有胖的?
  2. 老上海的美食有什么?
  3. 中国的四大口味和地域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上海菜这么甜,当地人却没有胖的?

因为上海菜相对于北方菜来说,价格贵分量小啊!总量吃得少,自然不会胖啊。

上海美食口味(上海美食口味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山东或东北下馆子,2个人可能点1-2道菜就够够的了,可能还不吃完有剩,盘子长直径都有成年人小臂长,一般还都装得满满的,尤其是那种大锅炖菜,一上来就是一大盆,实在是量太大。北方饭店有时候连米饭、馒头还免费加,很容易吃到饱吃到撑

可是同样的2个人,在上海的本帮菜馆,点2道菜,每个菜盘的直径差不多和成年男人的手一样大,端上来还不会装满,会留个白边。2个人要真是只点两道菜,可能只能吃个5-7成饱,而且主食米饭可能还要花钱点。天天吃怎么少能不瘦吗?

上海美食口味(上海美食口味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不只是上海,整个南方尤其是江浙沪包邮区的餐饮甚至食品原材料届都有这个特点。前一阵子在全网风靡的“北方南方买菜”的区别就能体现。在北方买排骨是整扇卖,在南方买排骨是论根卖;在北方买鸡蛋是论桶论盘卖,在南方买鸡蛋是论个卖;在北方买香蕉是论排买,在南方买香蕉可以只掰一根卖。所以总的来说,南方人摄入的总热量应该是要比北方少一些,自然也不容易胖。

在化学毒理学界有一句名言叫做: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那么晶晶汤发明了一句可以应用在减肥瘦身界的名言:“抛开份量谈热量就是耍流氓”。热量再高的食物,吃得少,摄入的总热量少,就不容易胖,比如薯片热量高,但我每天就吃5片也不会胖;热量再低的食物,吃得过多吃到撑,摄入的总热量高、也是会胖的、比如粥热量低,但我一顿喝一锅也是超标的。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话吗,叫做“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就是这个道理。

上海美食口味(上海美食口味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海菜确实浓油赤酱,但油的用量和其他菜系比是差不多的,甚至会低于很多川菜热炒。说到糖的用量,其他菜系也都会加糖,只是因为很咸或者是辣,甜味就被掩盖住了。而上海菜没有那么咸,一点辣味都不会有,所以甜味就很突出。真的比起热量的话,不一定会特别高。而且上海菜多以红烧、蒸、煨、糟为主,比如红烧比目鱼、上海蒸鱼、虾子大乌参、糟钵头等,这些菜肴的做法都是不会过于油腻。

真的比起热量,本帮菜真不一定有多高。比如本帮糖醋小排,和川菜回锅肉、鲁菜九转大肠、东北菜锅包肉比,哪个热量更低,显而易见。

晶晶汤的山海经专门给亲介绍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其实靠谱又专业的健康知识!如果亲愿意看,欢迎关注哦!

听说点赞的人都能光吃不胖还发大财哦!

我作为一个外地人的看法是,不是什么体质或者地域上的原因,最大的原因还是上海人太会享受生活了。我来上海三年了,我住在上海浦东这边的郊区,我发现这里的人很多都是当地人,他们偏爱甜食,但也并不喜欢那种很甜的,其次,他们对吃的东西很挑剔很讲究,他们可能打扮上还不如我们外地人,但对吃不含糊,没有什么是舍不得吃的,一般那种廉价的甜品是入不了他们的眼的,他们讲究品牌,原材料,好的甜品不是用白砂糖做的,他们更多选择高级的原材料,蜂蜜是首选,所以对于他们而已,吃的精致吃的讲究也就不会和廉价食品一样吃的多,这是他们普遍不那么胖的秘诀。

第一次去上海,一个人要一笼小笼包,感到四周目光如炬,一脸蒙逼像。看很多人买半笼或几个时,尴尬症都犯了,本想再点一笼的想法都怕被店家心里嫌弃啊!再看上海男人手里拎着那小捆青菜明白了为什么人家身段轻盈。更惨的是小城***大的我那见过挤公车,地铁甚至打的时上海男人的身手,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瘦了!

其实,上海菜并不是很甜,只不过烧菜时加糖的目的是为了提鲜。

如果说上海菜甜,那除了上海市,临近这座城市的江浙一带还有更甜的。常州周围的甜,一定会让你刮目相看。😂😂

之所以感觉上海人天天吃的菜甜,却没有胖的。其实不然。估计你在上海的时间不长,可能是路过或者旅游而已。上海胖子还真有😂😂😂。

我知道的上海人大多喜欢在炒菜时加一两勺白糖,用以提取鲜味。比如炒青菜、烧冬瓜毛豆等,尤其烧豆制品中的百叶结烧肉、豆腐干炒芹菜、烧素鸡等一定要放糖,如果遇到烧水笋烤肉时,那更要放糖,而且放少了还不好吃。😂😂😂

但是,有的菜倒也可以不放糖。比如:炒生菜,清蒸鱼等。

加不加糖?加多少糖?什么时候加糖?其实都不是随意的。

就好像上海人尽管都知道大蒜头的好处一样。曾经上海有一年流行甲肝,市面上一度大蒜头短缺无货。但是,烧菜时,该放的菜就一定要放,不放蒜头不好吃,没有香味。如:炒米苋时,拍几个大蒜头放在油锅里,开小火先略炸一下,出蒜香味后再倒入米苋菜,大火翻炒几下就OK了。但是不该放的菜,那是绝对不放的。平时也基本看不到上海人吃蒜。

这就是上海人烧菜的讲究。就如炒菜放糖的时机也是一样。

炒青菜时,须在青菜断生后,起锅前放入一两小勺白糖翻炒几下,出锅即可。千万不能随便加点红糖或者其他糖,那会炒出很奇葩的味道。😂😂

然而,在烧面筋和烤麸,素鸡和炖肉等菜肴时,就可以在烧制时先把糖放进菜里,与锅里的菜肴一起炖煮。

多少糖的量,主要还是看个人口味,炒菜一般都不宜多。

烧菜加糖其实真的可以试试,少放一点,出锅的菜一定会比没加糖的菜口味略胜一筹,不信晚餐就可以试试😂😂😂?

上海菜这个名称范围太广,因为上海菜中有本帮菜与海派上海菜之分,海派上海菜里有本帮改良菜,还有西式上海菜。上海菜的根是本帮菜,发源于明朝上海浦东三林地区的本地味,最早是以当地私房菜的形式,在节日、婚庆喜宴出现,清末民初本帮菜从乡村进入上海繁华地区,最著名的是本帮菜近代派创世人李林根,他创立的德兴馆受到了当时的上海名流的追捧,后由李林根之子本帮菜大师李伯荣发扬光大。本帮菜红烧的菜讲究浓油赤酱;白烧的菜讲究本味,突出鲜味,有些菜比较讲究刀功,吃功夫。所以上海菜是走两个极端的,一面是重口味的,一面是清淡的。

本帮菜的放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红烧的菜基本上都会放点糖,白烧的菜不放糖。清炒的小菜大多数不放糖,少数放糖提鲜,但是以吃不出甜味为准。

本帮菜红烧菜中的典型有:红烧肉、红烧回鱼、青鱼划水、油爆虾、草头圈子、四喜烤夫、熏鱼、目鱼大烤等等,最后这道两道菜中熏鱼居然不是熏的,目鱼大烤居然不是烤的。

本帮菜中白烧的菜典型的有:虾子大乌参、白斩鸡、水晶虾仁、扣三丝、腌笃鲜、糟钵头(可以糟荤菜如猪爪、鸡爪等,也可以糟素菜如糟毛豆等)。

外来的朋友,一听到上海菜就认为是甜的,其实是误解。因为现在上海大大小小的许多餐厅厨师大都是外来的,许多厨师不了解真正的上海菜,以为做什么菜都要放一点糖。有一次有事赶急,就随便在一家招牌上写做上海菜的饭店吃饭,点了几个清淡的菜,其中一道菜是蒸"百叶包(干张包肉)",结果一吃"百叶包"里居然放了糖,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吃到甜的百叶包。

其实象烹制红烧肉之类的菜品,厨师在烧制北方菜与南方菜时与上海菜一样会放糖或冰糖。红烧肉在烹制过程中,会去掉肉中油脂,通过冰糖提色并且让糖分与肉皮中的胶汁渗入肉中,使红烧肉的质感软糯中带Q,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适量的吃,每天一二块应该不会成为负担。红烧鱼之类的菜,鱼油煎后天生适合糖的加入,通过油、糖、酱油与鱼肉的结合,产生比不加糖更美味的复合味。

上海以外的其他地方做卤菜,大都会炒糖色,上海地区的本帮卤菜糟钵头是咸鲜味的不放糖的。

现在的上海大都数人吃得比较清淡,但是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菜品在上海几乎都有,这个诱惑太大,一不小心还是会吃成胖子,所以上海人胖的人也不少。

老上海的美食有什么?

美味上海红烧肉

红烧肉起码有上百年的历史,也起码有上百种烧法,这也是很受欢迎的一道家常美味。

上海红烧肉,“浓油赤酱”四个字,是一定要用来形容上海红烧肉的。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这就是上海红烧肉的特色。

制作美味的上海红烧肉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准备好所有的食材。

五花肉洗净切大块冷水入锅焯烫。

炒锅倒油放入冰糖。

中小火熬化,糖汁变为褐色。

倒入五花肉翻炒。

依然用中小火翻炒至五花肉微黄。

加入葱姜和大料香叶继续翻炒。

加入料酒炒香。

再加入老抽,生抽炒至肉上色。

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煮开撇去浮沫。

加盖小火焖烧1个小时后。

然后开大火捞出葱姜大料。

加少许盐调味,大火汤汁收浓稠关火。

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就做好啦!

小贴士:

五花肉最好是精品五花,烧出来口感更好,五花肉要切的稍微大一些,不要太小。

最好用冰糖,烧至的五花肉最后才会色泽红亮油润。

冰糖炒糖色,不要大火,中小火慢慢使糖溶化,翻炒变色,然后倒入五花肉翻炒,火仍然不要大,保持中小火,直到五花肉微焦黄,这样才能保证糖色不焦糊。

焖烧用小火,这样焖烧出来的五花肉口感肥而不腻,肉质酥而不烂。

上海红烧肉都是比较偏甜的,如果你不喜欢偏甜冰糖可减少一些,不过那就不是正宗的上海本帮菜口味喽。

欢迎关注诺诺美食,更多美食,更详细的做法尽在诺诺美食头条号!

上海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煎和小笼包,馅料独特,咬下去一口,满嘴都是淡淡的带有甜味的汤汁,上海的生煎包是上海的名片,是全世界都喜欢的美食。

上海生煎包、蟹壳黄、


小绍兴鸡粥、


擂沙圆、


糟田螺、


开洋葱油面、


油氽馒头、


排骨年糕、


南翔小笼馒头。

中国的四大口味和地域有什么关系?

我至今记得在烹饪学校学厨时,老师讲给我们说:“中国的味道分南味和北味”。结果去饭店实习时,一个师傅问我,我就回答是“南味和北味”,结果被他好顿笑话。

上地理课时,老师都会指着【中国地图】告诉我们如何记方位,也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因此我们的传统方位划分也是按照这个来个。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中国人口味的很好总结,虽然不够细致,但是总体上也代表了各地方的口味差异。

中国的四大口味跟地域有什么关系

一,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跟这2方面有关

①.气候:气候对人的饮食习惯养成有很大关系,像四川、贵州和云南这些地方,因为地处盆地,所以气候温润潮湿,因此人们需要吃些辣的来排除体内的湿气;北方气候寒冷,无霜期比较短,因此人们喜欢吃点口味偏咸的食物,从而能够更加的下饭;广东等地气候炎热,所以这里的人喜欢吃清淡点的食物;陕西和山西这里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多风,因此吃点酸的可以起到开胃消食的作用。

②.跟物产也有很大关系:北方因为无霜期短,因此很多食物需要保存的长一些,所以腌渍的食物比较多,而且为了***味蕾喜欢用黄豆做酱来佐餐;广东这些南方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很多的食材,因此这里人喜欢吃点原汁原味的食物,所以口感偏甜一些;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物产富饶,因此这里的人口味比较杂,喜欢吃一些麻辣的食物;陕西和山西出产优质的小米和小麦,这里的人喜欢吃面食,用醋佐餐可以助消化。

二,口味的养成也跟人口流动有关

①.像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和新疆这些地区,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口的迁徙很少,因此就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口味。

②.中原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各种食物和口味都能接触到,因此对于味道上反而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

③.饮食口味的形成也跟当地餐饮业的发达程度有关,像“八大菜系”的形成,都是依托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形成,从而带动了一方人的口味,比如成都、广州、济南等。

结语:

中国的四大口味确实跟地域有很大关系,主要是各地的气候、物产和习俗不同所养成的口味差异,不过现在这种差异已经越来越小,因为现在交通便利,餐饮业发达,所以各种口味在一座城市里都能找到。

1、首先,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中国的四大口味不是很确切,别的不论,“东辣”就说得不是很准确,上海是典型的东方城市,浙江、江苏也都是华东地区的,大家都知道,江浙沪的人并不是很能吃辣的,吃的东西都带点甜味才是比较适合下江人的,像浙江杭州、绍兴、嘉兴这一带,甜食都很受欢迎的,酱油加糖是餐桌上的主要调味品了;

2、倒是西南、中南一带的人特别能吃辣的,湖南、四川的辣妹子是有名的,湖南、四川人是无席不辣的,湖南是纯碎的干辣,湘西一带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是把干辣椒作为主要调料放在屋檐下、窗口边上晒着的,炒菜时随意抓一把,放进锅里,都是习惯性动作了,剁椒鱼头、辣椒炒肉是湘菜的当家菜的,湖南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吃腌制的鱼肉、烟熏的鱼肉;

3、四川是麻辣、湖北、江西、安徽、陕西人吃辣子都很厉害的,往北走,东北、华北的人其实也能吃辣的,东北华北的辣是辛辣,对生姜、大蒜的偏爱胜过辣椒,其实生姜、大蒜也是辛辣、热量极高的食材了;而咸的东西,其实也不仅仅是北边人的专利的,以前在安徽的餐馆、酒店吃饭,安徽人都喜欢拿食盐当成佐料放在餐桌上供客人自己选用的,吃辣椒的湖南人、特别是湘西人,也比较偏爱吃咸的菜肴的;

4、为什么东北、华北喜欢辛辣、湖南、四川喜欢麻辣,其实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跟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有关的,东北冬季时间长、天寒地冻时节,身体容易伤寒,多吃生姜、大蒜驱寒的,湖南、四川一个是丘陵、一个是盆地,空气流动慢、湿气很重,吃花椒、辣椒,是有祛湿功能的;

5、沿海地区的、东边的人口味淡,其实跟饮用水也有关系的,饮用水大多是地下水或者江湖水,沿海地区的地下水、江湖水都因为离大海太近,所以水里含盐量就比较高了,再在食物里多放盐,不就咸的太多了,人受不了的,所以,沿海地区的人自然就口味比较淡了,江浙沪的菜里面喜欢放糖,口味偏甜,其实也是在有意稀释水里的盐碱的成分,综合一下味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美食口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海美食口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